以天下观重思世界 |
||
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 2014年05月12日 | ||
今之世界,乱之久矣,全球化下各国不可独善其身。赵汀阳将视野聚焦到现今的“非世界”与世界的失效,并强调了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下的责任——为世界的知识体系增加中国视野,“以中国为根据去思、去说、去做”。 赵汀阳指出世界之所以失序是因为缺少世界性制度,而世界性制度的产生却有赖于世界政治哲学的建立以形成一个“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中国的天下概念提供了一个关于世界制度的哲学构想。 天下理论具有政治合理性。“天下”是包括地理、心理以及政治制度三个不可分维度的饱满概念,且兼备时间和空间的完整性。空间上,将“天下”(世界)作为先验的、最高级的政治分析单位,世界便具有先验的完整性。时间上,基于世界地理上的不可分,人们才能注重长远的世界性利益。为证明制度的合法性,赵先生引入“民心”概念。“民心”是公心,是为公而思,是对世界性利益的追求。那什么能符合民心呢,中国哲学聚焦于“治”,即秩序,保障世界性的秩序即保障了世界性利益的实现。这就解释了天下体系的合法性问题。因天下-国-家三个层次之间具有结构和功能的映射和传递性,天下的秩序保证了,自上而下推演,国和家的秩序也就保证了。 天下理论也具有先验性及道德有效性。中国哲学注重从“关系”思考问题,而非从个人去思考,个人只有在家庭关系中才能获得最好的定义。将“关系”推导到人则产生个人和家庭的和谐以及“仁”[1],将“关系”推及客观事物,则有“和”的概念。中国传统价值尤其注重家,因为家庭承载着人类先验绝对的美好情感,是无条件的、强调相互责任、和谐的。而由家-国-天下这个顺序进行推导,那么天下也是具备无私、先验、互相责任以及和谐的情感伦理支撑的,这就解释了天下体系的先验性,以及道德有效性。 中国思想中的“礼往不教”以及豫让原则,强调人际关系模型中的自愿性和对等回应,人际交往以他人为考虑起点,他人的良好发展成为自我良好发展的保障,人们之间是互为依存的,注重关系的和谐以达到“仁”,“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和实现方式。对于“仁”和“礼”的强调也使得天下体系可以使文化冲突最小化。“仁”、“礼”、“和”具有内在的统一,天下、国、家具有同构和完整性,这就使得天下理论获得政治分析单位的同构统一,运行机制的和谐一致。 天下体系将天下(世界)作为优先的和最高级的政治分析单位,在解释世界问题时具有更高的解释力,其理论本身也勾画出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制度构想,在世界制度下,世界性的秩序有望实现。该理论将世界制度的合法性落实到了世界性利益上,使冲突最小化。天下理论的确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美好的前景,为我们衡量应然和实然提供了标尺,也为世界的发展指出了一个方向。通过对《天下体系》的阅读使我更深地认识到了中国哲学的完备、统一、和谐以及圆满。天下体系提供了一个高远的政治理念,但是怎样使西方国家接受这样一个先验的理念,以及世界性利益的模糊性都会让我们产生对于天下理念实践可能性的怀疑。尽管赵先生也说“我们讨论的仅限于天下理论的哲学问题,至于未来世界的世界制度模式,则是非常复杂的实践问题,远非哲学所能预告。”但何以使得世界真的“以天下观天下”,如何将天下体系的宏观情怀发挥的淋漓尽致,果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
|
||
【关闭】 | ||
|
||